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朱光亞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漢族,湖北武漢人,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吉林大學物理學創始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入選「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被譽為「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中國科技眾帥之帥」。姚期智
姚期智,1946年出生於中國上海,計算機學家,2000年圖靈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港科院創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清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香港中文大學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管委會主任。陳和生
陳和生(1946.8-),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粒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高能實驗物理研究。陳剛
陳剛,1964年出生於湖北南漳,國際傳熱學的領軍人物,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講席教授。彭桓武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物理學家。1915年10月6日生於吉林長春,祖籍湖北省麻城縣王崗鄉(今麻城市鐵門崗鄉王崗社區。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0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彭桓武長期從事理論物理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先後在中國開展了關於原子核、鋼錠快速加熱工藝、反應堆理論和工程設計以及臨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對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對中國第一代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究和理論設計作出了重要貢獻。龍樂豪
龍樂豪(1938.7.4-),湖北武漢市人,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戰略導彈與運載火箭技術專家。曾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主任、火箭總設計師兼總指揮,現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國家月球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
盤點出生於湖北的著名科學家,你都認識嗎?
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朱光亞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漢族,湖北武漢人,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吉林大學物理學創始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入選「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被譽為「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中國科技眾帥之帥」。
姚期智
姚期智,1946年出生於中國上海,計算機學家,2000年圖靈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港科院創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清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香港中文大學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管委會主任。
陳和生
陳和生(1946.8-),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粒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高能實驗物理研究。
陳剛
陳剛,1964年出生於湖北南漳,國際傳熱學的領軍人物,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講席教授。
彭桓武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物理學家。1915年10月6日生於吉林長春,祖籍湖北省麻城縣王崗鄉(今麻城市鐵門崗鄉王崗社區。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0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彭桓武長期從事理論物理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先後在中國開展了關於原子核、鋼錠快速加熱工藝、反應堆理論和工程設計以及臨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對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對中國第一代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究和理論設計作出了重要貢獻。
龍樂豪
龍樂豪(1938.7.4-),湖北武漢市人,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戰略導彈與運載火箭技術專家。曾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主任、火箭總設計師兼總指揮,現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國家月球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